甲狀腺癌從只是甲狀腺結節到多處肺部轉移的漫漫長路
昨天一早院部長字輩的主管打電話給我交待有位甲狀腺癌轉移到肺部的個案(這位病友和我素未謀面),因為病友的弟弟和這位長官的交情菲薄,所以我在一早接到院部長官詢問門診加號,除了週五一般門診時間能夠早點看這位病友嗎。其實我對於甲狀腺癌病友是一視同仁,醫病有無緣分比較重要。
這位病友是位50餘歲的C大姐,甲狀腺癌病史從1999(近20年前,當時才36歲)開始,起初是頸部自摸到硬塊加上偶而出現心悸和盜汗,臺北C醫院(醫學中心的分院)穿刺後建議手術切除甲狀腺,C女士順從建議就在該年8月找到另外一家C醫院找到名醫黃醫師(曾經接受醫療典範獎的外科大師)接受全切除加上淋巴摘除,病理診斷乳突癌併鄰近軟組織侵犯,但淋巴無腫瘤侵犯,病理 pT3N0Mx, 按分期是第一期。但病理報告上有一段文字記錄 tumor cells closed to post surgical margin,由於C醫院當時沒有隔離病房(到現在也是沒有),術後 2 個月C女士接受30毫居里的碘131,隔 2 年又接受30毫居里,病歷記錄(摘要)看不出她追蹤的情形,但病友轉述說主治醫師說很好。
但2008年(術後第九年)她又接受手術,這次是腫瘤復發,病理記錄是recurrent PTC LN extracapsular extension with skin metastasis 復發乳突癌淋巴及皮膚轉移(皮膚病灶可能是直接侵犯, rT4N1b)。 接下來最詭異的事情(如病歷摘要詳述)是她術後1個月內在C醫院接受連續四次碘131治療 每次 30毫居里(2008.8-2008.09)。
很顯然這樣的治療在學理上和實際上都沒有達到效果,過了3年多後因為朋友相報又改到石牌某醫學中心陸續接受3次大劑量治療,每次150毫居里,從 2012-2014,內科醫師W 醫師沒特別說明為何要治療,只是一直安排到核醫科隔離做碘131治療(核醫科醫師報告上接載明無明顯碘吸收)。今年1月她在左頸部又摸到腫瘤了,在石牌的醫學中心穿刺知道是悪性,也就是復發(為什沒在該院處理呢?)。
她又打聽到內湖的醫學中心,首次看診的外科醫生或許有甚麼考量並未安排手術(腫瘤已 1.4 cm),追蹤到前些日子,C女士一直咳嗽不止,胸腔內科P醫師安排斷層發現肺部許多腫瘤,她被轉到基隆分院,胸腔外科C醫師穿刺証實轉移肺部,而且正子影像也呈現強烈葡萄糖吸收兩側肺部多處轉移。
經院長轉介到我手上,似乎只能用標靶藥物治療了,C女士才50餘歲,她從30多歲罹病至今快20年,她接受的治療其實多少有些是冤枉路,這樣子無效的診療堆疊也間接直接造成了今天的後果。昨天家屬陪她聽完我的分析和解釋,不勝唏噓(她弟弟說我們一直在找好醫生啊!),我也頗有感慨(臺灣甲狀腺醫者要加油啊)。當然醫師病友的緣份似乎決定一切。